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邓锡军在《印度快报》发表《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待中印关系》文章
2012-10-28 16:56

  2012年10月27日,《印度快报》全文刊登了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邓锡军题为《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待中印关系》的署名文章。该报网络版同时刊登。全文如下:

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待中印关系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

邓锡军

  1962年10月,中印两国爆发了一场短暂的边境武装冲突。近来,中印一些媒体纷纷对50年前的这段历史进行回顾。既然如此,何不将眼光放得更广、更远些,回顾一下中印关系的前世今生,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让1962年冲突的阴影掩盖了中印关系的全貌。

  中印关系绵延两千多年,纷繁复杂,我想可以用几句简单的话粗略概括,那就是:古代交相辉映、近代相互支持、现代曲折前行、新世纪阔步迈进。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在绵延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两大文明一直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中印两国人民就开始了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印度的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曾多次提到中国。佛教是中印交往的重要载体。晋代的法显和唐代的玄奘两位高僧西行求法,天竺鸠摩罗什和达摩祖师负笈东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近代反抗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进程中,中印两国相互同情、相互支持。1937年日本侵华,印度国大党发表宣言谴责日本侵略行径。柯棣华大夫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1950年中印这两个年轻的共和国建交,印度成为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后,两国关系快速升温,“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亲如兄弟)成为时代流行语。中印还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0世纪60年代,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陷入低谷。在双方共同努力下,70年代中期,两国恢复互派大使,贸易合作与人文交往逐渐展开。同时,双方开始举行谈判,寻求边界问题解决办法。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成功访华,中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90年代,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各领域合作稳步推进。双方就维护边境和平安宁和建立信任措施签署了两个重要协议。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发展核武器,中印关系一度遭受挫折。然而,远见和理智很快占据上风,时隔不久,中印关系就回到正轨。

  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两国建立起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边贸易额在10年内增长了近20倍,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交流更加密切,双方相互学习借鉴的愿望更加热切。中印在“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机制下加强合作,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双方特别代表商定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并开始探讨解决框架。

  站在历史的坐标系上回望,不难看出,中印关系虽有波折,但这只是两国关系历史长卷中的短暂一页。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印两国友好的时间有两千多年,可以说占99.9%,两国的冲突时间不到0.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作为历史的继承者和续写者,我们只有正确和全面地认识历史,才能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勇气,埋葬冲突和战争的幽灵,书写中印友好的新篇章。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