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散记
乐畅
2005-06-16 00:00

       

        车子驶进瓦伦纳西市区时,已是夜幕降临,穿行于店铺鳞次栉比的街道,多少让我们感受到了“印度教圣地”的几分繁华。在大家的迫切要求下,导游将我们带到恒河岸边,去看看这条仰慕已久的圣河。夜幕下,走过摇摇晃晃的小桥,来到恒河西岸。旁边狭窄的巷子里,几家店铺稀疏地亮着灯。黑暗中,大家相互扶持着走下几十级陡峭的石阶,顾不上抬头看看是否已到了岸边。当脚底踩到软软的河滩,才意识到已来到了恒河岸边。借着岸上些许灯火,举目望去,弧形河岸向南延伸,隐约可见岸边伞篷林立和临河而建的众多庙宇殿阁。苍穹之下,这条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印度子孙的母亲河,缓缓无声地流着,少了白日里的繁华嘈杂,只剩下虚幻缥缈的永恒梦境。
        次日拂晓时分,赶往恒河岸边。晨雾尚未散尽,和着导游那浑厚低沉的祈祷歌,走在渐渐苏醒的街道上。街边的小贩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空气中弥漫着悠悠印度香,导游不时合掌,口念“纳莫斯达”(你好啊),与过往的熟人打着招呼,眼前的这一切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宗教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渐渐地,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离河岸愈来愈近了。
        走下长长的石阶,来到恒河岸边的码头,近处是几乎连在一处的伞篷和贩卖河灯的小摊。不远处,横七竖八地泊着几十艘小船,船主们在卖劲地招揽生意。导游请了伞篷下的教士,为我们做游览恒河之前的祈祷仪式。教士一边吟唱,一边给我们每个人点上吉祥痣,挂上花环,在头上点洒恒河水,祈求给我们带来好运。聆听着这歌颂恒河母亲的虔诚吟唱,还恋着那看不够的岸边景致,不时扭头撩上一眼,脑子里想着导游说过的“只有到了瓦伦纳西的恒河,你才会真正领悟印度教的轮回解脱”。
        登上小船,荡开双浆,船儿缓缓逆流而上。晨雾慢慢散去,远处东方欲晓。西岸这边,那层层级级的石阶(当地人称为“卡德”)向你诉说着印度教徒的虔诚。据说这些石阶是由印度教徒捐建而成,捐建越多,积善也就越多。还有那错落不齐、风格各异的神庙宫苑矗立在岸边,向你讲述着这座“神光照耀之城”的往日辉煌。身边划过的小船上不时传来异国游客的惊叹声,每每两船临近,船上的人都要兴高采烈地互致问候,眼前的景观与氛围使我们如此地忘情。缎子般的河面上偶尔飘来点着油灯的荷叶船,带去亲人们对亡灵的哀思与祝福。商贩们是绝不会错过这样的良机,一只只贩卖瓦伦纳西特色工艺品的扁舟尾随而至,那色彩艳丽的木玩偶、念珠、用来盛舀恒河水的小铜壶惹得游客禁不住驻足掏出腰包,买上几件以作纪念。
        来到瓦伦纳西,观赏火葬与恒河晨浴是少不了的。不觉间,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烟气缭绕的岸边上,码放着高高的木柴堆,台阶上还可见停放的尸体。尸体焚化前需经恒河水浸泡,方可焚化。据说火葬一人需一百五十立方米的木材,有钱人家要用名贵的檀香木,而穷苦人家则要靠别人施舍才能得到死后升天的木柴。有人将骨灰倒入河内,河面上浮起点点灰烬。想着将来我们也要化做此物,心中不免怅然。导游告诉我们,印度教认为恒河水是神圣纯洁的,能洗净灵魂的污秽和罪孽,从南向北流的恒河河段是最理想的升天之处,在瓦伦纳西段的恒河流向恰是由南向北。印度教徒还相信,湿婆大神常在这里巡视,凡在此火化的人皆可免受来世的轮回之苦,径直升入梵界,与梵合一。若不到这里火化,则要历经磨难,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功德圆满升入梵界。因此瓦伦纳西的恒河西岸成了印度最神圣的火葬之地。能够在这里火化并将骨灰撒到恒河,是无数印度教徒梦寐以求的愿望。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即便徒步千里也要将骨灰抛洒到这最后的圣地。
        据说,尸体若在河的东岸火化,则不但要经历轮回之苦,而且不会托生为人,只能成为猴子。因此缘故,西岸与东岸景致构成巨大反差。西岸是香火鼎旺,人头攒动,而眺望东岸,却是空无楼阁,寥落惨淡,可那里又何尝不是一片恒河水滋润的沃土呢?
        离烟火袅袅的焚尸场不远,就有人在浸入水中的“卡德”上槌打着衣服,信徒们在水中洗浴,还能见水牛在水中游来游去。每到雨季时节,岸上的污物也会随河水暴涨冲进河里。但眼前的恒河水却永远是那么清净,她的自我净化能力如此之强,据说有排毒除害的功效,不能不令那些诸如兰蔻、CD之类的国际知名护肤品自愧不如啊。这样看来,印度教徒将其奉为圣洁之水、视饮用恒河水为人生快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泛舟而返,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华裳,刚才还略显冷清的台阶上已挤满了忙着沐浴的人们。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尽情搓洗;有的面向太阳默祷,祈求灵魂的净化;有的则不停地屏息潜入水中,惟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一清;还有几位外国游客,试着将脚浸入水中,感受着印度教的解脱快意。
       伫立船头,凝视眼前善男信女浸浴水中的画卷,心头不禁为之一颤,接着人与自然本为一体的感受汩汩而出,漾遍全身,真希望时光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啊!记得前些时候看过印度获奖影片《雨季婚礼》,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通过雨水的镜头和场景转换来表现。在雨季的日子里,常见街头巷尾的印度子民在雨中尽情嬉戏。印度人民对水的热爱与渴望,与眼前众人在恒河荡涤身心,不都是源自于人类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吗?(2004年2月完于新德里)
(驻印度使馆供稿, 2004年5月)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