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电视广告
—中央电视台驻印度记者 陶冶
2006-06-22 00:00
印度的电视广告,从创意到拍摄都堪称精品,不仅比国内,就是比欧美大牌厂商的电视广告也丝毫不差。试举两例:

 

         在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两个女生正在相向读书,突然停电了,头顶的电扇不转了,两位女孩相向苦笑,其中一位抬起手捋了一下额前的刘海儿,无意中秀了一下腕上的手表,立刻就有一位赖唧唧的男生拿着一本杂志凑到该女生身旁,用杂志为戴手表的女孩扇起了扇子,转瞬间该女生身旁的男孩越积越多,人手一本书或杂志,都为那位女孩扇起了扇子,这时那位有点手足无措的女孩窘迫地看了对面的女伴一眼,说了一个词“FANS”,接下来屏幕上打出了作广告的产品名称,原来就是女孩戴的那款手表,广告词说:“How many fans will you have with the watch?         这则广告巧妙地利用了“FANS”的双关含义,情节设计也让人感到生动有趣。

 

         再来一个: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入一个车站,车门开处,走下了两位老人,早已迎候在站台上的儿女想伸出手去搀扶一下正在走下阶梯的老人,却引得老人老大不高兴,老人自己稳稳当当地走下了车,等这位老人回过身去想搀扶一下随后正在下车的老伴时,老太太坚决地打开了老头伸过来的手,这一幕让身后的一对儿女窃窃发笑。随着这一家四口说笑着远去,屏幕上打出了广告产品:原来是一种养老保险。这则广告用一个很小的、而且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表现出购买了养老保险后老人就可以自食其力,不依靠儿女的主题,创意真是绝到了家。

 

         在印度这么多年,天天面对电视,天天都要看电视广告,但说实在的,印度的电视广告却很少有招人烦的,有时候看新闻听节目里的印度人说英语觉得累,但看到插播的风趣幽默又意味隽永的广告的立刻就感到了轻松。印度的电视广告解说词用得很少,大多是靠情节和画面来传情达意,这可能是因为印度各地都有自己的语言,广告要想最大程度的争取受众就只有避免使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这正好有意无意地使印度的电视广告走向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

 

         从电视广告想开去,发现印度人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面的能力就是很强,在古代他们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还创立了无数的宗教信仰,在现代他们又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执世界牛耳,这些成就都是在精神领域,说白了就是用脑子的活,一落到具体的动手操作上,印度人立刻就显得笨手笨脚,马路上挖个过街地道就得耗上大半年,修个最简单的立交桥更是没有三年五载完不了,我家门前一幢总建筑面积顶多四、五百平米的三层小楼盖了一年多到现在也没见封顶。每当走过印度的一片片建筑工地,我都会想,以这种效率那深圳到现在也不过是一个小渔村,浦东的那些高楼大厦更是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印度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一直都崇尚空想,没事就爱瞎琢磨,整天坐那想一些诸如风从哪儿来,云往哪儿去这些不着调的事儿,反观中国历史,有喜欢干木匠活的皇上,也有爱画画的帝王,而那些靠着杀人如麻扬名立万的英雄豪杰更是不计其数,一句话就是比较重视动手能力,这可能正是中印文化的最大差别。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