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村是IT发展的根据地
2006-06-13 00:00
2006-06-13 14:18:11

摘要:让一部分人先“IT”起来,无形中成为印度发展IT产业的口号。

让一部分人先“IT”起来,无形中成为印度发展IT产业的口号。

毫无疑问,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增强了印度人的自信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而在另一方面,残酷

 
的现实证明,印度的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因为目前这个国家45%的人口是文盲。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世界各地,印度的软件工程师是最受欢迎的人才。印度在全世界赢得了高水平软件专家培养基地的声誉。

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印度人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用“泥腿”支撑起了印度的软件产业繁荣。在过去20年间,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50%,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喀拉拉邦的民众科学运动

印度文盲多,但位于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却是另一种景象。

早在1988年,印度的一些科学家就在喀拉拉邦倡导教育改革,并且倡导了影响很大的民众科学运动。倡导者中有著名大学的院士、原子能专家、物理学家。

他们利用节假日,从扫除文盲开始做起。在他们的影响下,数以千计的志愿者到各个识字率低的社区开办识字课,并用科学家们一贯充满创意、活力与欢乐的方式,如街头剧、集体读报等,吸引民众参与。

在喀拉拉邦,有一串数字令人羡慕,那就是在拥有3000万人口、其中80%为农村人口的900多个乡里,有5000多家图书馆以及3000多份报纸杂志。每个乡还有自己的乡报,派发给每户。喀拉拉邦政府自豪地说:在喀拉拉,没有人不读报,没有人不谈政治,没有人不唱歌。

民众科学运动所取得的成效远远超过了倡导者的预期。许多人在参加识字班后,树立了自信,不仅主动掌握知识,而且希望接触电脑,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在喀拉拉邦,过去10年有数以万计的学生报考理工科大学,其中许多青年成为印度的IT精英。

让村民走上信息高速路

在喀拉拉邦的金拉瓦登村,艾莎·阿卜杜拉每天都戴着面纱在田野中步行好几公里。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她不是去汲水或放牛,而是去学习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艾莎的邻居们——其中包括农民、劳工和蹦蹦车司机——都到同一所计算机中心学习。

自2002年4月该中心开课以来,金拉瓦登村1850个家庭中,每户都有1人接受过培训。参加培训的人中大约70%是妇女。到2006年3月,金拉瓦登村65%的农民不仅普及了电脑,而且连接了互联网。该村成为印度第一个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村子。政府的这项免费培训计划将在今后两年内普及到喀拉拉邦的每一个地区。

金拉瓦登村的村民们用当地语言——马拉雅拉姆语,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他们学习如何编写文件、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编辑图像以及利用因特网打电话。

组织者还准备了适合当地需要的马拉雅拉姆语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农业、保健、能源、管理、求职和动物饲养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这一培训计划所采用的商业模式也是很成功的。仅在马拉普拉姆地区,要普及计算机知识就得建立650个计算机中心,并且需要3000台计算机。喀拉拉邦政府负担不起这笔费用,因此邀请当地人建立计算机中心。每个中心距离最近的村子不超过3公里,并配有5台计算机、1台打印机、1个因特网接口和一批合格的培训人员。

对每个参加培训的人,村委会都要为其向负责建立计算机中心的当地企业家支付1.5英镑,这笔钱会从地方税收中筹集的发展基金里拨出。建立一个计算机中心需要投资大约3300英镑。所以只要培训1000个家庭(每家培训1人,每人收费1.5英镑),企业家就可以收回一半的投资,同时还能拥有一个可提供商业服务的小型计算机中心。

与过去不同的是,印度政府并非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增加就业,而是通过保持快速发展的印度信息产业,让村民走上信息高速路,以此为国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印度政府计划,到2008年,信息产业能为200万人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并能间接创造同样数目的相关服务业岗位。

次大陆要腾飞

印度人说他们现在正经历一场网络革命,就像过去经历绿色革命一样。绿色革命由于改变了种子的基因而根治了饥荒,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的革命是要让这块次大陆腾飞起来,加入新科技超级大国的行列。西方媒体评价说:这是幻想吗?可能,因为这个拥有10亿人口的国家的所有儿童并不是都能从“电脑革命”中得到好处。这可能实现吗?也有可能。事实上,经济学家们认为,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的高科技工业仍将会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

喀拉拉邦过去一直靠种植和生产茶叶、橡胶和香料为生。现在,邦政府负责人纳纳亚尔认为,2006年以前,所有的家庭不仅都将连接互联网,而且将利用互联网做交易。在联邦政府一级,人们的雄心壮志就更大了:政府希望3年内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个目标。纳纳亚尔还致力于使印度的网民能够借助于有线电视线路同因特网连接。

微软看好印度农村

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始终在关注印度。今年3月,微软公司宣称,2006年~2008年,将再斥资在印度农村分别建立7000个、20000个和23000个互联网服务亭,这些服务亭将分布在印度偏远的农村。此前,微软公司已经在印度农村建立了1000个互联网服务亭。

分析人士指出,微软此举有两个目的:开拓印度市场,猎取印度人才。微软公司印度消费者业务主管拉宁吉维奇特·辛格向媒体表示,微软公司相信印度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IT人才资源。他说,这些互联网服务亭将运行标准的Windows操作系统或成本较低的Windows版本,这些软件有助于IT在农村的普及。

微软公司将推出专门的网站,为这些互联网服务亭提供面向农村消费者和独立软件开发商的内容和应用。这个专门网站可以脱机浏览,它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电子函授、网页浏览、娱乐、工作岗位搜索、婚姻介绍、天气预测、保险业务、在线咨询、网上聊天、在线电话、电子邮件、打字、打印、设计以及电脑培训等。

微软公司的官员希望印度企业家经营这些互联网服务亭,如果这些互联网服务亭采用相应的印度当地语言,为农村提供多样化服务,农村的消费者将乐意购买这些服务。在3至6个月中,经营者将能够获得许多利润。

印度农村复杂的地形难于实现通过电话线连接互联网,微软公司将通过当地合作伙伴提供的VSAT(小口径卫星终端)进行互联网连接。

让一部分人先IT起来

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的国策显然与中国不同。中国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印度的做法是“让一部分人先‘IT’起来”。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生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生产出了令比尔·盖茨吃惊的软件。2005年,印度出口的软件跃居世界之首。印度培养的信息技术工程师每年新增8.2万人,其中很多实际上是为美国培养的,费用由印度的纳税者来支付。

印度大学的学生只要通过德州仪器公司、英特尔公司的录用考试,就能够在这些公司里得到一份工作。那么,印度那么多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是怎样冒出来的呢?其中的奥秘在于其政府执行的教育政策。跟许多国家不同,50多年来,印度执行的是一种培养尖端人才的教育政策。在这种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印度一向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印度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在这笔拨款中,用于高等教育的占1/3。印度人口多,每年平均在一万人中只要冒出一个尖子,就足以使印度成为世界上尖端人才的强国。

被人们称之为“印度的比尔·盖茨”的威普罗公司总裁阿齐姆·普雷姆吉相信这是能够实现的。他说:“我们的运气不错,我们正在实现一个梦想,即让全世界对印度刮目相看。我们不仅有能力成为软件王国,而且可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高科技的火车头。”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长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要发展高科技是很困难的。而今天西方工业大国却要依赖印度来继续自己的信息技术,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它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技术在经济落后的环境中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印度是一个先例,但不会是唯一的。

链接

印度的贫富两极分化有目共睹:在摩天大楼下,成群结队的乞丐肆无忌惮地乞讨,甚至抢夺游人的提包。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帕兹所形容的:印度充满“两极化对照形成的歧异”。因此,国内许多IT名流认为印度的软件大国地位不足挂齿。

印度有超过1/3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时它有数十万软件技术人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印度全国有1832个教育性科研机构和理工学院,每年大约培养7万个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员。如今在美国,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有25万人深入硅谷,这足以让世人吃惊。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带动98%的平民。比尔·盖茨在第一次访问印度后断言:在未来几年中,“印度有希望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文盲、人口与贫穷仍然是印度当前的三大难题,而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在2008年造就“百万软件人才”。

(刘林森 中国计算机报)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