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沃野展新图 日喀则农牧业40年发展变化综述
2005-08-03 00:00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是日喀则地区农牧业发展最快的40年。在这4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地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有利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投入为保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产业化经营、试点示范、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科技兴农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现在,日喀则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正在实现着低效农牧业向高效农牧业,生产型农牧业向经营型农牧业,计划农牧业向市场农牧业,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4大转变。具体来讲,农牧业生产呈现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农副产品的商业化与市场化加快、科技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

不断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古老的年楚河,千年奔流,孕育出一片片肥沃的土地。多少年来,以年楚河为主的日喀则地区就素有“西藏粮仓”的美称。农牧业是日喀则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约占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5%以上。地区总人口中从事农牧业人口占89.41%。常年耕地面积达125万余亩,占全西藏自治区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全西藏自治区的40%左右,居第一位;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占全西藏自治区的50%至70%。畜牧业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地区草场总面积达1.8亿亩,年末牲畜存栏量达570万头牗只、匹牘左右,居全西藏自治区第二位。

谁能想得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前,日喀则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却是另一番景象: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极为原始,观念陈旧且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防抗灾设施……当时,全地区粮食亩产只有6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只有110公斤。“望天收”是当时农业最基本的特点。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日喀则地区在中央、西藏自治区的高度重视下,从政策、科技、人才、资金等各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近年来,全地区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个又一个热潮。

近年来,地区已争取国家投资、援藏资金、民间资本达55.54 亿元,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地区还实施了满拉、昂仁县多白、定日县长所、日喀则市江当、南木林县艾玛岗等农田水利建设和年楚河流域治理;完成了低产田改造29.84 万亩;完成了692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了18个县、122座光伏电站及12个县的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建设,使农牧民的用电率达到47%;重点解决了31个乡(镇)、279个行政村的通路问题,使全地区乡(镇)道路通达率达到98%;狠抓了“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影“2131 ”工程,建立了6个县级文化活动中心;狠抓了公路沿线乡(镇)的移动通信建设,实现了乡乡通电话;结合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完成了177个乡牗镇牘政府和30个公检法基础项目建设;完成了125个乡(镇)中心小学规范化建设项目,13个县级卫生疾控中心和17个县的传染病房建设,共建设92所乡级卫生院;完成了6754 人的“游牧民定居”工程。

科技兴农意识日渐浓厚科技辐射与带动作用明显

随着“第一次使用化肥”、“第一块科技示范田”、“第一次人工降雨”等等日喀则地区农牧业科技工作中的许多“第一”的诞生,日喀则地区农牧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一系列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1953 年成立了日喀则地区农业试验场和畜牧兽医总站,之后,一大批科技研究机构和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地区农科所成立40多年来,累计完成科研项目350个,取得科研成果347项,先后引进、推广蔬菜品种8大类、100余种牞引进各种农作物品种8000 余个,培育出各类农作物和蔬菜品种165个,这些品种在日喀则、拉萨、山南等地(市)进行广泛种植。育成的各种农作物和蔬菜品种在西藏自治区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000 万亩、增产粮油86567.5 公斤、为社会增加财富8亿多元。

科技带来的变化有很多,“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机工程”等科技项目,让农牧民群众得到了学习科技、使用科技的实惠。目前,地区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72%以上,机耕、机播、机收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3%、62%和50%,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40%;“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计划”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科技承包等活动,每年培训的农牧民达到20万人(次)。

在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大显身手。动物疫病防治和防抗灾能力逐年提高,为防止和减少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快农副产品商业化与市场化

随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面对农牧业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日喀则地委、行署依托当地丰富的农畜产品优势,冲破“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开始做起“调结构”、“抓特色”等文章。

种植业方面,到2004 年,地区粮、经、饲种植比例调整到了69:20:1l。粮油总产量由1965 年的9.07 万吨增加到37.81 万吨,增长了4.17 倍,其中粮、油产量分别由1965 年的8.87 万吨和1996.55 吨增加到35.55 万吨和2.26 万吨,分别增长了4倍和11.32 倍;农业总产值达82199.32 万元牗不变价牘,比1980 年的14283.64 万元增加了67915.68 万元,增长5.75 倍。畜牧业生产方面,地区坚持“一立、三控、五提高”的指导方针,逐步走上了“夏秋多饲养,冬春少饲养”的效益型发展路子和“稳定提升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新型发展路子。到2004 年,全地区年末牲畜存栏数比1965 年的352 万头牗只、匹牘增长了1.61 倍,适龄母畜比例达50%,马属动物居高不下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肉、奶、毛绒、皮张产量分别比1980 年增长了2.94 倍、3.10 倍、1.39 倍和2.21 倍。

2005年,地区又提出“六种七养”的发展思路。即从过去单纯的粮食生产扩展到蔬菜、花卉、瓜果、牧草、苗木、药材经济作物种植。上半年,全地区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达26.06 万亩,比上年增长1.29 万亩;种植箭舌豌豆、苜蓿草等优质饲草料面积达14.17 万亩,比上年增长3.86 万亩。其中,江孜大蒜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700多亩扩大到2000 多亩;艾玛岗土豆的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2万亩扩大到3万多亩牷白朗蔬菜的种植面积在原有2000 个大棚的基础上新增420个大棚,并种植露地蔬菜800亩;日喀则、南木林、谢通门、拉孜等县(市)发展农民苗圃1200 多亩。地区还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城郊养殖业,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大力发展牛、羊、猪、鸡、鸭、兔等养殖。在农区畜牧业中,充分发挥种植业优势,做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目前,在日喀则、江孜等县(市)发展奶牛专业户1150 个。这些养牛专业户,还大力发展奶制品加工业,江孜的酥油、奶渣产量大幅度增加。农区畜牧业在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40%左右。在城郊畜牧业中,出现了一大批养殖专业户牗村牘,有养鸡3万只、养鸭2万只的龙头企业,有养猪三、四十头的专业户。2005年上半年,全地区共出栏猪、鸡、鸭、兔等家禽11.3 万头牗只牘,创收87.05 万元。其中地区藏鸡繁育基地孵化雏鸡10万羽,日喀则市年木乡孵化小鸡、小鸭1.7万羽、出栏肉鸭0.7万只,亚东鲑鱼繁育基地繁育鱼苗40多万尾,并推广到农户饲养牷日喀则市聂日雄乡发展养渔业,年收入达到6万元。与此同时,加大短期育肥和淡季出栏力度,认真做好“牧繁农育”工作。2005年,日喀则市“牧繁农育”示范基地将育肥羊6万只,截止目前,已出售育肥羊3.4万只,总收入达946.8 万元,纯收入达40.3 万元。全地区牲畜短期育肥出栏14.08 万个绵羊单位,总收入达3577.1 万元,纯收入达157.9 万元。(潘多)

(中国网)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