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追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大同世界。今天,这一古老智慧再次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促进物质富足的现代化 中华文明始终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并高度重视藏富于民。古代中国物质文明一度高度发达。宋朝时中国经济总量位于全球领先,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商业繁荣、人民幸福的生动写照。 近代以来,因清政府腐败羸弱,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积贫积弱处境,中国人民奋起直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并为摆脱贫困不懈努力。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长到2022年的3.7万元,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土特产”等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宁夏西海固地区依靠推广菌草经济使人均收入20年增长29倍,又以生态旅游进一步拓宽群众致富空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促进精神富有的现代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从甲骨文卜辞到民间诗词歌赋,从古朴的陶器到精致的亭台水榭,都记录着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编织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 现代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提供支撑。位于四川的三星堆祭祀坑“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上千件稀世之珍相继现世,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青铜人头像更是成为TikTok“网红”,吸引全球各地千万网友云参观。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年轻人热衷自然质朴的中式生活方式,延续中国人的独特浪漫,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文化惠民工程让一座座“农家书屋”拔地而起,促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在“物”全面丰富的同时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现代化 西汉使臣张骞促进了中国与西域间商品、文化、科技和艺术的交流。史籍记载,港口城市泉州宋元时期即多元文化融通共存,当地百姓“缠头赤脚半蕃商”。类似例子不一而足。中华文明因其开放包容而历经数千年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这也再次证明文明因互鉴而多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对外开放,对外投资持续增长,并以举办进博会等创新方式引进优质消费品,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人类物质文明进步。中国以科技进步助力各国经济增长,就业提高,绿色转型、社会包容、民生改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5G技术畅通交流,高速铁路等交通解决方案连接世界,新能源汽车海外投产,跨境电商推动数字转型。 新世纪以来,中国相继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冬奥会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倡导发起文明古国论坛,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作出贡献。近来,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应对全球性挑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也为助力丰富人类精神文明世界提供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相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助力下,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遍地林立,精神文明的天空群星闪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进步。
|